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破解睡眠医学困境,让复杂的研究转变为大众能

来源:基层医学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融媒体记者 贾薇薇 当你因为睡不好觉去医院看病时,医生说:没什么好办法,睡不好也不是什么病。你会怎么办?可能会自己买点药,或者去更大的医院再看看;也可能就算了,毕竟

融媒体记者 贾薇薇


当你因为睡不好觉去医院看病时,医生说:没什么好办法,睡不好也不是什么病。你会怎么办?可能会自己买点药,或者去更大的医院再看看;也可能就算了,毕竟医生都说了不是什么毛病。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10月10日,中国医促会睡眠医学分会年会暨第四届华夏睡眠医学论坛暨华佗工程睡眠健康专项行动研讨会在京召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院士在会上指明,“当前睡眠医学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不仅是公众不重视,甚至很多医生对睡眠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也远远不够。”

韩德民 院士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院士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睡眠医学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大医院,先进的临床诊疗理念和技术一定要下沉至基层,要将复杂的睡眠医学研究和技术转变为大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健康管理的手段与方法。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

破解睡眠医学困境,从梵语向白话文转变

陆林 院士

“基层医生对于睡眠问题的认识和了解还远远不够,就诊的患者曾和我倾诉,他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和医生说他睡不着,很难受。医生告诉他没什么好办法,睡不好觉也不是什么病。”陆林院士说,殊不知,就这样拖着,会导致更多其他的健康问题。

对此,韩德民院士也表示,当前我国睡眠医学面临两大困境:其一是优质医疗资源不充分,且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资源分布呈“倒三角”,基层医疗服务网底破碎。其二是大众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

韩院士生动地举例,最初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并不似今日一般广泛流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佛教仅在一小部分群体中传播。为什么?因为佛教传播使用的是梵语,很多人听不懂,又如何快速学习、传播呢?佛教的大规模流行正是从将梵语翻译为白话文开始的。

“这也给我们启示:睡眠医学若想深入基层,也要经历梵语到白话文的转变,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般局限于大医院、重点学科,而要将复杂的睡眠医学研究和临床技术转变为大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健康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同时促进分级诊疗,融入基层医生的力量,最终实现守护人民健康这一目标。”韩院士强调。

“如何将睡眠医学技术下沉至基层?人工智能是一大助力。”韩院士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是连结未来医疗模式的桥梁,也是医疗健康服务创新模式的核心技术。当前,人工智能在睡眠医学领域大放异彩。研究发现,睡眠分期智能自动标注的准确率达86.1%,耗时仅10~15 s。此外,人工智能在微觉醒、呼吸事件、≥3%氧减事件的检测准确率分别达83.3%、82%和95%。

不仅如此,韩院士提出,推进基层睡眠医学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建设睡眠健康智能平台势在必行。平台主要发挥三大功能:其一,为睡眠健康诊疗和健康管理提供智能化服务平台;其二,推广适宜的睡眠医学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其三,面向公众,开展睡眠健康教育,提升群众健康意识。

打破信息孤岛,多学科相互融合

“有一对夫妻结婚七八年没有小孩,尝试试管婴儿失败后,主治医生推荐他们来找我看病。我了解到两个人工作很忙,压力很大,经常焦虑失眠。后来经过治疗,睡眠问题没有了,没多久就自然怀孕了。”陆林院士表示,睡眠科医生治疗的不只是睡眠问题,作为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过程,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睡不好会引发多种疾病。

研究发现,睡眠问题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等的发生风险,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和认知行为,一半左右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是因为睡眠不足造成的。此外,睡眠过程中可以对不良情绪和心理创伤进行修复,睡不好则会使心理创伤越积越多,造成严重后果。

基于此,陆院士指出,睡眠医学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必不可少。“提到睡眠医学的多学科诊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耳鼻喉科、呼吸科、口腔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等,但我认为每个科室都应关注、研究睡眠问题,普及睡眠健康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显然,这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睡眠医学的多学科诊疗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陆院士指出,信息孤岛就是个棘手难题,各医院间信息的不互通给患者就诊和睡眠医学数据库的建立与深度挖掘带来不便。陆院士呼吁,应加强睡眠医学多学科的相互融合,更重要的是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比如精神科的医生对睡眠医学往往是一知半解,患者来就诊,医生可能不会考虑到睡眠问题,直接采用药物治疗,快速有效,但患者可能要承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把睡眠调整好了,就免去了这种风险。”陆院士表示,标准化、规范化治疗的实现,需要行业、学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文章来源:《基层医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cyxltzz.cn/zonghexinwen/2021/1015/1861.html



上一篇:办实事丨叙永县人民医院打造区域医学检验中心
下一篇:基层医疗循证医学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共谋基层医

基层医学论坛投稿 | 基层医学论坛编辑部| 基层医学论坛版面费 | 基层医学论坛论文发表 | 基层医学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