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他,筹建了徐汇区第一个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

来源:基层医学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若明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他也是上海基层社区卫生中心中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若明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他也是上海基层社区卫生中心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先进个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若明冲锋在前、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初心和使命。

图说:李若明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徐汇区凌云街道供图

1月24日,是疫情最紧急的时期,李若明主动请缨,发动党员干部,迅速集结应急队伍,筹建了徐汇区的第一个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整整114天,他一头扎在隔离点,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遇到突发事件,更是要彻夜坚守。

每天晚上11点多,结束一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李若明习惯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静静地坐着,把一天的工作像电影般在脑海里过一遍:想想有没有哪里失误了、还有哪里可以改进……为了让隔离人员更好地配合工作,李若明想了很多办法,从一开始的“摸不着头脑”到“驾轻就熟”,他总结出四字经验:将心比心。有一次已将近夜晚,隔离点收住了一名西班牙籍的15岁女孩,小女孩因为手机坏了无法联系到家人。陌生的环境和语言不通,小女孩满脸的害怕。李若明立即借助翻译软件和肢体语言,掌握信息帮助她寻找到家人,同时联系公安、居委。一番周折,终于联系到了女孩的妈妈,“Thank you!”找到妈妈的女孩万分感激,此时已是深夜。

由于隔离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体质和健康状况都各有差异,面对着复杂多样的情况,李若明把家庭医生“1+1+N”组团式服务引入隔离点。每位入住人员除了按照流程进行健康状况询问、测量体温、登记信息、了解注意事项外,还要填写隔离观察人员基础疾病表,提供血压计、血糖仪、代配药,调整饮食,满足个性化需求……细致到“口腔测量体温前不要进食”等细节问题他都一一再三嘱咐。“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更要为隔离人员送去安慰与必胜的决心。”李若明说。

图说:李若明工作在一线。徐汇区凌云街道供图

在李若明看来,在这100多天的坚守中,他收获更多的是同事之间浓浓的“战友情”,“我不仅要保障隔离人员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保护好我的同事们。”刚开始,大家都紧巴巴地使用防护物资,有时防护服穿了一天也舍不得换,这样不仅人吃不消,抗病毒的风险也会降低。李若明知道后,强制要求一套防护服最多穿几个小时,让同事们在衣服上不仅写自己的名字,还要写好是几时几分穿上的,大家相互监督。

隔离点不仅有医护人员,还有很多后勤人员,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也是李若明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最大的任务就是‘盯紧’,防护不合规矩的肯定要批评,要狠狠‘骂’的。”李若明告诉记者,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制学习”,现在隔离点的保洁阿姨们脱防护服的流程比护士们都熟悉。“这些后勤人员在最危险的时候来到隔离点帮助我们,我真的很感动,所以保护他们的安全也是义不容辞。”

在最危险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彰显党员担当,有人关心他,“李医生,天天在一线,你不害怕吗?”“我是医生,这就是我的‘战场’,身边的同事就是我的榜样。”李若明的回答掷地有声。

?本报记者 袁玮

文章来源:《基层医学论坛》 网址: http://www.jcyxltzz.cn/zonghexinwen/2020/1017/521.html



上一篇:医渡云“新冠肺炎医学观察者智能管理平台”
下一篇:2020第三届核医学黄河论坛在兰州开幕

基层医学论坛投稿 | 基层医学论坛编辑部| 基层医学论坛版面费 | 基层医学论坛论文发表 | 基层医学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